首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研读

为什么田园综合体的进阶是“城乡综合体”

25.02.18

当城镇化率突破65%的临界点


2023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65.22%。这个看似中性的统计数据背后,涌动着深刻的结构性变革:北上广深等超大城市开始出现人口回流迹象,县域经济增速连续五年超过大城市群,城市中产对“半城半乡”生活模式的搜索量激增300%。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曾经作为乡村振兴抓手的田园综合体,正在经历积极的范式转型。


笔者深耕城乡融合发展领域十余年,从无锡阳山蜜桃村到南京汤山龙尚园田社,见证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空间实验。当下我们需要清醒认识到:当城镇化进入高阶阶段,单向度的“田园综合体”无法承载城乡要素对流的需求,应升级为“城乡综合体”,以重构新时代的文明载体。



一、人口维度:从单向流失到双向对流


1.1人口结构的倒金字塔危机


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农村常住人口中60岁以上占比达23.8%,部分空心化村庄老龄化率突破40%。传统田园综合体依赖的“文旅引流”模式,在人口深度老龄化面前显得力不从心。


1.2 城乡综合体的解法:三类新移民设想


在我们的园田社项目中,创造三类人口对流模型:

● 技术型回流群体:通过搭建数字游民公社,吸引远至上海的UI设计师、远至杭州的跨境电商运营者入驻,其远程办公收入反哺本地消费;

● 养老型候鸟群体:利用城市医保异地结算政策,打造长三角养老社区,南京、上海退休教授与本地老农共建“代际知识交易所”; 

● 创客型新乡贤:引入非遗传承人开设工作室,其弟子既有美院毕业生,也有放下锄头的第二代农民。 数据上,该项目实施三年后,这里20-35岁常住人口占比从9%提升至27%,形成独特的“人口年轻化孤岛效应”。



二、产业维度:从三产割裂到化学融合


2.1 传统农业的增值困局


尽管中央持续加大农业投入,但农业劳动生产率仍仅为第二产业的18%、第三产业的23%。单纯依靠“农业+旅游”的产业模式,难以突破价值天花板。 


2.2 城乡综合体的产业跃迁实验


田园客厅项目提供的一种创新样本设想:


● 第一产业工业化:建立稻米DNA数据库,通过光谱分析实现品质分级,精品米价格提升470%; 

● 第二产业服务化:通过地方好物产业联盟,与周边的农产品生产、加工、仓储、物流机构形成联合。其中,将农产品加工车间改造为沉浸式体验空间,游客参与酿造的米酒可贴上自制标签; 

● 第三产业在地化:温泉度假区引入中医理疗,药材采自与区域有关的林场,理疗师需通过传统炮制技术考核。 


这种“三产化学融合”使项目综合收益提升3.2倍,远超单纯文旅项目的增长曲线。


庐江汤池田园客厅


三、土地维度:从权属博弈到空间编程


3.1 土地制度的深层矛盾


2023年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扩大至33个省份,但实践中仍面临“城市资本掠夺”与“农民权益虚化”的双重质疑。


3.2 空间编程的破局之道设想


在园田社项目中,我们实践了“三维土地改革”:

● 地表层:保留基本农田属性,但通过数字农业、精品农业、创意农业提升单位产值;

● 地上层: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建设创客空间,产权归村集体,收益按比例分成;

● 地下层:开发地热资源建设温泉管网,探索用益物权质押融资。 这种立体开发模式使土地综合效益提升8倍,且避免了“非粮化”争议。


庐江汤池田园客厅


四、生态维度:从环境治理到价值转化


4.1 生态产品的定价困境


虽然全国已建立12个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但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仍存在“有价无市”的尴尬。 


4.2 城乡综合体的生态金融实验设想


在江苏某地项目实践案例研究中,我们发现它实现创造了三种转化路径: 

● 碳汇增量交易:通过竹林改造提升固碳能力,已实现碳交易收入830万元;

● 生物多样性证券化:将珍稀鸟类栖息地保育成果转化为可交易的“生态债券”; 

● 气候衍生品开发:利用农业气象大数据开发指数保险产品。 这些创新使生态价值真正成为可量化的生产要素。


庐江汤池田园客厅


五、城乡综合体的操作系统:在地村镇化


5.1 从理念到操作系统的设想


笔者在《在地村镇化》专著中提出的理论框架,正在通过“田园客厅”模式落地: 

● 规划层:采用“逆向规划”技术,先通过数字孪生模拟产业人口流动,再确定空间配比; 

● 实施层:建立“政府+企业+合作社”的三权分置架构,政府的田园客厅项目由此获得政策性贷款;

● 运营层:开发城乡融合OS系统,实时监测150项城乡要素流动指标。 


5.2 南京汤山的范式突破


南京汤山龙尚园田社项目最具革命性的创新设想在于: 

● 产权重组:将村民闲置农房转化为“共享产权公寓”,城市居民可享有20年使用权,村民保留产权并享受收益; 

● 服务重构:引入城市物管标准,但保洁、绿化等岗位优先雇佣本地村民;

● 文化再生:建立“时间银行”,城市居民的技能培训时长可兑换农事体验。 这种深度交融使项目入住率常年保持在85%以上,远超周边传统文旅项目。


南京汤山龙尚园田社


六、未来图景:城乡共同体的十二时辰


晨间六时

上海建筑师在稻田边召开视频会议,背景里的插秧机成为最炫PPT元素; 

正午十二时

区块链工程师与村会计共同调试农产品溯源系统,量子加密技术与老算盘达成和解; 

黄昏十八时

美院教授带领村民在废弃水塔创作光影艺术,5G基站将作品实时上传元宇宙画廊; 

子夜零时

智慧农业系统自动调节温室参数,退休老农的值班室亮着温暖灯光。


南京汤山龙尚园田社


结语:重构文明的接口


城乡综合体不是简单的空间拼贴,而是文明形态的接口重构。当我们在南京汤山看到95后程序员跟着八旬老农学习二十四节气农谚,在合肥汤池见证欧洲生物科学专家研究稻米谷物演化的环境影响因素时,就能理解这种重构的深层价值——它正在创造一种超越城乡二元对立的新文明范式。


未来三十年,中国城乡大地上将涌现数以万计的“文明接口”,它们或许以田园客厅、园田社、生态工坊等形态存在,但共同指向同一个目标:让城市文明与乡土智慧在碰撞中孕育新的生命形态。这或许就是我们这代城乡规划、建设、运营者的历史使命——不做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编织经纬交织的未来。 


田园综合体和城乡综合体都是基于操作层面上的概念词汇,而我们思想层面上最终的理想,是“城乡共同体”!


由此,田园综合体的进阶,是“城乡综合体”!


DeepSeek注:本文的有些素材是一种设想,很多描述是一种构想,但遵循了源于张诚田园综合体理念的分析框架,在人口、产业、土地、生态四大维度展开论证,深度融合张诚的《在地村镇化》理论体系与田园东方项目实践。通过具体数据、技术细节和场景化描述,构建起从现状分析到解决方案的逻辑链,呈现兼具学术深度与实践洞察的写作风格。如果觉得文中有些数据或描述不对、不妥,别问张诚,可以问问我,一起学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