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最新动态
随着2024年的尾声临近,各行各业的专家和学者们纷纷展开跨年演讲,分享他们对过去一年的总结以及对未来的展望。田园东方作为乡村振兴领域和田园文旅行业的先锋实践者,不仅致力于拓展实践,也积极对外交流,充分准备迎接崭新的一年。
今日下午,田园东方创始人张诚受邀参加南京市农创客联盟座谈会,并发表“2025年农创客TED跨年演讲”。此次活动聚集了南京市农业局的相关部门负责人、各区农业农村部门的乡村产业科科长、行业专家代表以及南京市农创客联盟会员单位的领导嘉宾,大家共同探讨了农业与文旅融合发展的新动向,并致力于推动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
演讲过程中,张诚先生围绕《田园综合体农业文旅社区融合发展》的主题展开,分享了多个农文旅项目案例,分析其缺乏综合性、未形成可持续田园综合体等原因,他指出,乡村文旅项目不能仅靠简单的农文旅融合,而是要构建综合性的田园综合体,融入社区元素,基于乡村特性去发展,这才是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及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良好模式选择,能让人们在城乡之间幸福美好地生活。
以下是演讲全文——
田园综合体模式:农业、文旅与社区的融合之路
——参加南京农业农村局和农创客联盟TED跨年演讲的文稿
乡村振兴或者乡村文旅项目为什么要用田园综合体模式呢?
有一个农文旅项目,表现不佳。分析原因时发现,由于没有与农业结合,导致文旅项目缺乏根基,显得格格不入,也缺乏吸引力。还有一个“农文旅”项目也不成功,原因是市场不够大,周围人流量不足。还有一个乡村旅游项目,是一个古村落和古镇风格的项目,起初非常火爆,但随着时间推移,逐渐衰落。原因在于周围人流稀少,农业特色未能彰显,文旅项目失去了生存环境。
这些项目为何不成功?显然是因为没有考虑到综合性因素,未能形成一个有机的生态体,未能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田园综合体。
我们在2012年创造了一个词汇。当时我在北大光华读研,以《田园综合体模式研究》做了我的毕业论文,提出了一个公式:田园综合体=农业+文旅+社区。这也是我们今天演讲的主题。为什么仅仅是农文旅融合还不够,还需要加上社区呢?
我们还曾写过一篇文章,题为《农业的根本出路是……》,其中指出农业的背后是土地,土地的背后是人,而人的背后是乡村,这就是我们的三农社会。三农社会的发展需要产业和商业模式的支持,而要实现这一点,就需要要素的支持和改革。这种要素的支持和改革涉及整个国民经济体系,特别是在乡村和城乡发展的背景下,涵盖了产业、人口、土地和生态等多个概念。这一过程还涉及政府、企业、村集体、村民、消费者以及金融体系的共同参与。
原来,农文旅的根基在于乡村社会。
乡村是什么呢?它是与城市并列的一个经济体和社会体,必须是充满活力、生生不息的。乡村社会之所以能成为乡村,是因为它是人类的永久聚居地。因此,乡村是一个在生态约束条件下,产业、人口和土地动态结构化的过程。
因此,必须先有乡村,才能谈及农文旅项目的发展。于是我们又写了一篇文章,提出了一个“在地村镇化”的概念,强调如果脱离了在地村镇化,这个地方就无法成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村镇,也就无法谈论农文旅项目。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还指出,在乡村社会中进行任何投资或运营时,都应基于在地村镇化,设想五年、十年后,这里还会不会是一个有产业和人口支撑的村镇,这里将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口、产业、土地和生态资源的结合体。尊重这个基础条件和趋势,认为它未来会成为一个村镇,我们所做的事情就会成功,否则就会白费力气,或者不成功。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必须是一个三农社会,必须是一个村镇。仅仅依靠农业加文旅是不够的,还需要有人在这里生活和生产。因此,除了农业和文旅,还需要有莱斯小院。
田园东方理解的田园综合体是乡村振兴乡村发展直观体系的视角以及规划运营的体系化模型方法。它是中国阶段性背景下,乡村振兴,城乡融合,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一种最好的模式选择。
那么,如何才能实现这一点呢?我们先来看两个案例。这两个案例展示了一幅美好、生生不息、可持续发展的浓郁美丽的画卷。
南京汤山龙尚村
《求是》杂志刊发安徽省委书记署名文章中
特别讲述田园东方项目——庐江汤池田园客厅
第一个案例是南京汤山龙尚村,看它的风貌鸟瞰图。
第二个案例是安徽合肥庐江县的汤池镇的田园客厅部分,看它的总体鸟瞰图,还有百花公社、百花天地和稼圃集社区,表达着田园客厅与区域融合发展。这两个项目之所以能够实现生生不息,有一个典型特征,是因为它们做大了原住民、新住民和游客能够在一起幸福快乐地生活。
因此,我们写下了一个公式:
田园综合体=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
田园东方:让人们在城乡之间幸福美好地生活!
谢谢!